当不少人以为新冠已经远离,实际上,还有许多人受到它的侵扰。有人频繁感染,已经是四阳,甚至五阳、六阳;还有人出现了严重的持续的不适症状,除了哮喘、心悸、咳嗽等症状,慢性疲劳综合症让他们几乎丧失了好好生活的能力。
这些都可以被称为“长新冠”的症状。医院长新冠门诊副主任医师王一民看来,最好的手段是预防,其次是及时的抗病毒治疗。不管是第几次阳、有没有并发症、身体素质如何,都应及早确诊、尽量备药,在感染的48小时内服用抗新冠病毒药。
不知名的病症大约一年里,王啸以为自己得了某种罕见的绝症。症状的第一次发作,是在年1月末。那时刚过完年回到北京工作,走在路上,一阵风吹过来,他猛地打了个寒战,疲惫、头晕席卷了他,他像是泄了气的气球,突然间连走路都变得有点困难。
这种感觉持续了一周,王啸没当回事。没想到三个月过去,夏天即将来临时,他开始心悸,反复感染咽炎,去医院做了心脏彩超和24小时心电图,却什么都没查出来。医生建议他早睡、少吃油腻食物、调整生活方式,慢慢地,症状有所消退,但体力比以前更差了,咽炎发作得也更频繁。
又过了一个秋冬,今年1月,症状卷土重来,比从前更激烈、严重。有一天在家打扫卫生,他只是挥动了几下扫帚,轻微俯身,心脏就剧烈跳动,仿佛要从身体里蹦出来。晚上睡觉,他喘不过气,躺在床上大口深呼吸,“非常痛苦,一个人在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”。他尝试坐起来,呼吸比躺着容易一点,最终在沙发上靠着睡了一夜。
▲图/视觉中国又过了两天,从公司回家的路上,王啸爬上一段楼梯,才走了几步,运动手表就开始震动,提醒他心率超过了,“心跳好像一直在嗓子眼,全身一点力气都没有”。他赶紧打了个车到单元楼下,下车之后,却连门口都走不进去,只能蹲在原地。那一刻,他觉得自己仿佛要猝死了,眼前快速闪过许多画面,“很明确的濒死感”,缓了很久,才勉强回到家里。
在这之后,关于疾病的追踪开始了。几个月的时间,王啸医院跑了个遍,心脏科、神经科、呼吸科,包括风湿免疫科,能想到的、搭得上边的科室都去看了,检查做了十几种,血抽了几十管,依然没有医生能告诉他,这到底是什么病。
医院、科室只能对症治疗,呼吸科开治哮喘的药,心脏科开降心率的药,中药、西药,每天要吃的药有一大把,但症状没有缓解,哮喘反而加重了。痛苦的身体部位甚至在变多——他开始耳鸣、手脚发麻。“当时就在想,我是不是活不了多久了?”
像王啸一样,很长时间里,褚琳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。她的症状从轻微的疲惫开始,先是从前坚持的五公里长跑跑不动了,之后逐渐加重,有一天出门买东西,才走了几百米,已经气喘吁吁。到去年4月,她已经没办法久坐,坐一两个小时就头晕、出汗、心悸。很多个早上一睁开眼,“好像昏过去刚醒过来一样”,要先找一找自己的手在哪里,脚在哪里,缓上五分钟再坐起来。
大部分时间只能躺着。褚琳在一家金融机构上班,上午9点上班,她在办公室里准备了一张行军床,工作两个小时,就躺下休息,为下班后骑15分钟电动车回家积攒力气。有天晚上,她一直在办公室躺到快凌晨,她知道,再不回家就得睡在公司了,下了狠心才走出公司的门。最疲惫的时候,她把留了很久的长发剪成寸头,不然没办法洗头,她怕自己体力不支晕倒在浴室里。
▲图/视觉中国这几个月,她也像王啸一样,将所医院。她补过25羟基维生素D(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),数值从十几补到了29——离正常数值30只差了1个单位,吃过维生素D,喝过各类补药,效果都微乎其微。
更奇怪的是,她的认知能力好像在下降。在公司里,她主要的工作之一是阅读研报,但那段时间,她看着文字,明明是中文,每个字都认识,但读完一段,就是不知道它在说什么。她说话的速度越来越慢,需要一边思考一边说话,同时又害怕同事看出来。开会的时候,她学会了“表演智商还正常”,隔很长时间说一句很有道理的话,但实际上,这句话是她想了很久才说出来的。
那是段“偷感”跟疲惫感都很重的日子,就像被一块石头压住,怎么也站不起来,她没办法正常生活。“我躺着也不舒服,胳膊抬不起来,每次转身的时候,我的头里面像有液体一样晃荡,呼吸也很累,就像是24小时都是从泰山上刚下来的状态,累到崩溃。”
去年端午假期,褚琳花了全部的力气回了趟老家,把银行卡的密码告诉了妈妈。妈妈用惊恐的眼神看着她,她没忍心说出最后的话。从老家回来后,她确诊了抑郁症和重度焦虑。
确诊就是安慰今年5月底,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主任助理、副主任医师王一民,参加了一场全球的学术会议。会议除了邀请了全球不同国家的二十多位资深专家来到国内,还集齐了国内呼吸科最顶尖的医生们,而会议的主题,就是关于新冠肺炎之后,病人普遍存在的不适症状。
近两年,医院曾经对新冠病人进行追踪观察,王一民发现,在上万份回收的问卷当中,很多人的症状会存在很长时间,主要集中在呼吸道、心脏、神经系统,比如慢性的咳嗽、心悸心慌、记忆力减退或睡眠质量下降、紧张焦虑。很多人就像王啸和褚琳一样,严重到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,有人甚至被迫辞职。
▲图/视觉中国在当时,全球的医生们就试图定义“长新冠”:阳后三个月,仍然持续一种以上症状的情况,就叫长新冠。到了年,一年过去,再去统计数据,症状依然存在的比例达到了10%左右。长新冠的概念、范围,似乎有所扩大。
在这场全球的会议上,来自欧洲的医生们也说,他们花了很长时间跟踪、寻访的病人也已经有上万人,症状持续一年甚至以上的病人也不在少数。学术会议结束后的两个月,全球顶尖的期刊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上,出现了更完善的关于“长新冠”的定义和最新的研究成果,包括有哪些可能的症状、哪些人群更易得、多次感染新冠肺炎跟长新冠病情严重性有无关联等等。
也是在那场学术会议之后,医院着手组建长新冠门诊。站在医生同时也是研究者的角度上,医生们可以更深入去了解这种新型的疾病,找到解决的办法,更重要的是,这是医生的本职——把研究转化到临床上,试图去解决病人的问题,让他们有地方去看病,知道该去哪里看病,而不是散落在各个科室,头疼看神经科,心悸去心脏科。
事实上,在长新冠门诊出现之前,病人们经历的是双重的痛苦。除了疾病带来的打击,求医无门、无法被看到和共情的痛苦一直折磨着他们。医院的心内科看心悸的症状,一位年轻的男医生告诉他,“你别戴运动手表了,你就是焦虑症”,在更多的科室,他被告知“你没病”。
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不是简单地分成生理和心理,大部分时候,身心互相影响,痛苦的病症让一个人对疾病产生恐惧和焦虑、迷茫,这些情绪又有可能转化成躯体化的症状。
医院之后,医院的精神科,像褚琳一样,他也查出了中度焦虑、重度抑郁。他抱着一大堆药回家,副作用让他彻底崩溃:“吃了精神科的药,原来觉得香的饭菜我吃不出它的味道,不是失去嗅觉味觉的那种,而是你觉得在嚼蜡。”吃了三天,他放弃了吃药。
王啸和褚琳的疑问,在今年夏天得到了答案。他们先是在网络上看到大量病友的讲述,猜测自己是不是也是长新冠?毕竟,自己的症状都是出现在阳后,并且跟病友们的讲述高度符合。之后,王啸来到国医院、医院的长新冠门诊,在这里,他被明确告知,是因为新冠导致了心肌损伤。
6月以来,每个月,王一民和同事们每周在长新冠门诊都会接诊30-40位病人,其中有3-4位会被诊断为长新冠。大家有不同的症状,除了呼吸道、心脏、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,还有人胃疼、便秘腹泻,甚至脱发、湿疹。这些症状,不仅跟疾病有关,还跟年龄、性别——激素的影响、工作、经济和受教育情况有关。有些是生理上的病症,有些是心理和精神的问题,这些都混杂在一起。
诸多的症状中,慢性疲劳综合症是最令病人痛苦的。疲劳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,很难通过抽血检查某项具体指标来评估,对医生来说,评估和确诊是个难题。
▲图/视觉中国有一位二十多岁的男性,从年12月感染新冠后,一直疲劳、失眠、心慌,夜深人静的时候更觉得腰疼、背疼,甚至影响呼吸。他夜里睡不着觉,白天精神不好,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加剧,他没法运动、生活,也没办法继续工作。医院,他做了大量的化验,但验血是正常的,各项指标也都没有问题。
到了中日友好的长新冠门诊,王一民医生通过病人的诉说、填写问卷量表,最终评估为新冠后的一个长期疲劳综合症,针对这项疾病针对性治疗。
确诊的那一刻,这位年轻的男性好像眼前一亮,似乎光是把症状命名,就带给了他极大的安慰。
漫长的作战在放开管制、人们几乎都阳过一次之后,对新冠的恐惧似乎在消失。但实际上,新冠一直存在,长久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。
林希的家里长期准备着酒精湿巾、维生素饮料、试剂盒、口罩和各类药品,平时放在固定的地方,一发现自己阳了,就拿出来。最近一次阳,已经是检测出来的第四次,这两年,新冠就像流感一样,隔三差五出现在她的生活里。
▲图/视觉中国但是,新冠又远比流感严重,每一次都会经历长达四天的发烧、刀片嗓。并且,在反复阳过之后,她发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很隐蔽的变化:一直坚持的配速跑,很难维持从前的速度和里程;她报过的自由搏击课程,有一年多没有再去上过。心肺功能下降得快,连带着影响工作的效率。
朋友圈子里,林希还不是阳过最多的人,她在杭州生活,公司的同事就有阳过五次甚至六次的。最近出门坐地铁,有人戴上了N95。
王一民解释,长新冠的概念包含新冠感染后可能会有的持续的不适症状,这些症状有些是被病人感知到的,有些相对轻微,人们并不知道这与新冠有关。反复感染、阳性,也是长新冠的一部分,给人们的身体健康、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。
不适症状跟反复的感染可能有关。一位十几岁的女孩,从年底至今感染了三次新冠,每一次新冠都会加重她的疲劳综合症,她开始脱发,甚至闭经,只能休学在家治疗。
从医学的角度来看,新冠作为一种很新的疾病,医学界对它的研究和了解有限,至于它导致的不适症状,更是在摸索的阶段中。正因如此,长新冠门诊在今年才建立,那些有长新冠症状的病人在今年才有了可以确诊的地方。
虽然还在摸索阶段中,但医学界认为,新冠导致的不适症状,大约有四个有可能性。
王一民介绍,第一个原因是新冠病毒没有被清除,一直在人体内存活。第二个是新冠病毒被清除了,但是病毒的碎片还有一部分在身体里,它不会造成感染、发热,但对人体的器官会有所打击。第三种猜测,病毒没了,但病毒释放的损害、带来的炎症反应、炎症因子还在,相当于战场上敌人死了,战士也死了,但留下了大量的武器和尸体。还有一个可能是,新冠病毒对人们的免疫系统造成影响,让免疫系统没有识别到敌人已经消失,一直处于高度敏感的备战状态,所以很多人原来不过敏,现在对很多东西有过敏反应。比如王啸的哮喘,就是典型的过敏。
▲图/视觉中国但在没有大量的数据和研究之前,这些还只是猜测。王一民觉得,认识一种疾病是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,从知道是什么病原体,到知道病原体对人体急性期感染各种表现,再到了解哪些病情可以预测疾病加重,药物选择有哪些,不同严重程度的治疗方案,疾病后期如何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shenlienergy.com/yylczz/9559.html